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两会关注之三:以“双减”优化资源配置 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

【 发布日期:2022-03-07 】

荆克迪 刘宜卓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战略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部署,为以“双减”政策为切入点,办好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指明了方向。由于资本化运作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领域中各资源要素错配的现象长期存在。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教育领域资源配置视角进行解读,对天津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存在一定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事业要培养致力和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进取精神不足,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等人才供给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社会上甚至产生了“培养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舆论。

(二)与“以人民中心”的发展宗旨存在一定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与“上好学”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众在“幼小衔接”“择校热”“有偿补课”“应试教育”等问题上普遍存在忧虑或不满,教育事业在功利化和应试化的发展方向上出现偏颇,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并对全国广大教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主体,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均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目前,由学校和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供给等存在结构性短板。同时,由于资本过度介入,培训类机构“越位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主阵地的核心功能,也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额外负担,大大加剧了“教育产业化”水平,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

二、我国教育领域的资源错配分析

(一)教育产业化规模扩大导致资本要素错配。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拨款,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合计支出约5.3万亿元,而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3万亿元,占比为81%。与此同时,教育行业也出现了过度资本化与外资无序涌入等问题,对教育的安全性、方向性与长远健康发展产生影响。2020年,我国海外教育上市公司市值为86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8%。同质化的课程教辅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内卷化程度,但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却未能形成结构性增量。

(二)教育职业发展问题导致人力资源要素错配。我国公立学校的教师群体收入存在普遍水平不高和内部差距较大等问题,对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一定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目前,我国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为4.04%,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与OECD国家的5%相比还存在差距。由于公共物品属性,教育不宜作为单纯的产业化发展领域。教育领域与金融等其他领域从业人员的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教育领域内部如公立学校与私人培训类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以及与待遇水平、职称晋升等相关的职业发展问题导致了教育人力资源要素错配。一方面,很多优秀青年人才不肯到公立学校任职,或怀有“育人初衷”的青年人由于上述问题而忍痛割爱;另一方面,公立学校的在编教师存在一定数量的流失。

(三)资本过度介入与产学研融合不足导致技术要素错配。教育科技创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现阶段由于教育领域的过度资本化与产学研融合不足等因素,教育科技要素错配严重,导致其直接福利多由发达地区和高收入群体所享有,进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与发达地区的私立教育机构相比,偏远与基层地区的公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程度普遍较低,亟待教育科技要素资源的调整优化配置。

三、以“双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天津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从党和国家民族对人才需要的高度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把教育事业发展同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的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从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党的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有质量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引导资本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升教育领域社会资本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降低其营利性,引导社会资本补齐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等领域短板,发挥其灵活性较高的优势,突出发展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发挥我市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补强短板,重点聚焦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等前沿方向,深化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国际合作与质量提升。发挥我市辖区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引领作用,依托海河教育园等载体,瞄准“1+3+4”产业规划体系,绘制我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谱系图。

(三)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坚持“填谷扬峰”的人才流动理念,完善公办学校教师人员聘用、考核、奖惩与流动体系,激发教师团队活力,消解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增强人民教师的从业幸福感、提升人民教育的群众获得感。以“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为政策着力点,推动在编教师或教培机构从业人员补充至偏远地区、乡村地区等教师岗位,缓解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平衡状况。优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区、滨海新区与远郊区的教师资源配置,以制度化推动优秀师资下沉至农村学校开展轮岗服务,提升我市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

(四)引导科技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破除教育领域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等制约瓶颈,推动教育科技创新。创建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以公益性普惠的模式,将教育科技成果进一步普惠至环城区与远郊区,改善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分级分阶段实现我市全域教育科技基础性应用均等化。发挥我市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契机,加强教育科技赋能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将“云、大、物、智、链”等科技手段赋能学校的数字教学、硬件设施、校园安全、行政审批等领域。完善我市教育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交易市场、实践应用的全流程运转体系。发挥我市作为“一基地三区”的发展定位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平台,引导教育科技资源服务于对外开放“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成为推动中国教育与文化“走出去”发展的新兴引擎。

(五)完善以教育监管为主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并完善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社会多元监督为合力的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双减”政策落实。压实学校与教师的主体责任,杜绝在编教师“有偿补课”,健全课程作业管理制度,突出作业总量控制与质量提升。加强培训机构监管,规范教学师资和教材资料等审查,严格把控境外教育主体进入与教材使用。引导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与职业观,从根本上破除“五唯”的束缚。

(执笔人:荆克迪,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刘宜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