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
荆克迪 刘宜卓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将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历史方位,把握新发展阶段历史主动的重大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彼此间相互贯通且深度融合,是内在联系程度高的系统体,从各自角度对新发展阶段的重点难点进行破题,亦将作为根本性原则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三者作为有机整体来理解新发展格局内涵,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引方向与实现路径。习近平主席于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向国际社会做出郑重承诺,中国力争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中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开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双碳”战略在时序线上接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与2035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耦合,可将“双碳”战略置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视角下展开逻辑观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探索“双碳”战略观察新发展理念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践行路径。
一、“双碳”战略催化绿色创新能级抬升
创新是践行“双碳”战略的核心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应重点完善两方面布局,一方面加强绿色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双碳”基础性技术展开攻关,加快清洁能源对电力、交通、建筑与钢铁等碳排放主要来源产业的替代作用,聚焦消纳与储能两个关键环节,提高新能源供电稳定性,弃风弃光现象显著改善;交通领域应实现氢燃料动力电池汽车等新型车型、锂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筑领域应积极探索先进性、适用性、推广价值高的超低能耗建筑进入市场;坚持系统性思维,以绿色产业链为协同系统提升全产业链条的绿色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将加快锻造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实现技术引领的制度保障,聚焦风电、氢能、新能源汽车、低功耗半导体和通信、“光伏+”、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近零能耗建筑、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家居等绿色技术前沿领域,发布精准化产业政策有效引导技术要素向创新短板领域集聚,实现氢运输与储存等高成本环节的有效优化,加快建设各区域间与全国性互联互通的绿色技术转移及交易市场。总结与推广2022年冬季奥运会减碳经验,在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中不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二、“双碳”战略助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双碳”战略归根结蒂要依托区域这一空间载体落实践行,区域作为关键载体则助推“双碳”战略行稳致远。首先,应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协调区域间减排的突出优势,以电力行业为基础逐步扩围其他高碳行业,坚持开放系统与高规格倒逼各区域高碳行业加快减排步伐。其次,实现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仍然存在较多堵点,应以碳金融为引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序推进碳现货及衍生品、碳融资、碳资管和碳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针对性破除碳交易产品结构单一、成交量有限、断续特征显著、价格传导机制不明显、交易所市场化运行程度较低等问题。再次,加快培育区域减碳“增长极”,发挥上海在全国碳交易机构及系统建设优势,武汉在全国碳登记结算机构及系统建设优势,北京在全国核准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的突出位置与碳金融创新高地的靶向引导。最后,夯实区域协同减碳保障性因素,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体系,分阶段、全覆盖、有侧重地构建跨主体、跨职能部门、跨区域间的低碳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收录更新绿色项目库、环境信用信息等低碳发展信息,鼓励金融科技赋能披露工具和公共数据库;推广2022年冬奥会期间北京市与张家口市应用碳汇协同减碳案例,助力区域协同减碳开拓新局面。
三、“双碳”战略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践行绿色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意,应从绿色产业培育壮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角度深度践行。首先,加快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发展,聚焦重点方向、关键领域与“卡脖子”环节,千方百计补短板锻长板;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赋能程度与绿色发展水平。其次,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投资,设置低碳发展产业扶持基金,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同频共振;围绕碳足迹盘查、气候变化策略咨询、碳排放源和能源审计、低碳管理等新兴领域健全相关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培育发展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碳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对焦“标准地”等产业用地出让新型模式,着力建设低碳生产空间载体,将“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楼宇等作为产业用地出让硬约束。最后,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绿色治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终身问责制;深化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常态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评“红顶中介”脱钩力度;优化环保公开约谈制度;增强省级以下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四、“双碳”战略深化全球绿色治理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给全球宏观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首先,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国际合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引导国际社会提升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建设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其次,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依托2022年冬奥会等重要舞台,在国际上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适时提出全球绿色治理理念,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绿色化“国家自主贡献”的国际化。最后,强化国际减碳合作力度,依托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边平台,与绿色金融发展前沿国家进行深度对接;基于CDM项目合作经验,针对开发清洁技术、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展开多边合作。
五、“双碳”战略助推全民共享纵深推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应加快构建“双碳”战略惠民便民利民传导路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增加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与代际公平性。首先,依托碳汇等减碳工具增加立体要素赋能共同富裕力度,持续丰富和完善森林碳汇、海洋碳汇与光伏碳汇等新型品种;将资源型地区化石能源贮藏基地、煤油气田、废旧厂房转化为碳储存基地。其次,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政府着力、企业参与、全员践行的减排降碳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以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方式引领低碳建设,积极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善用社会政策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活习惯,增强高碳产品消费成本;完善生活消费产品碳足迹测算,将碳普惠制以核准奖励形式与生活商品、数字产品、积分摇号、荣誉评定等进行挂钩,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最后,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以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杜绝“冲锋式”与“运动式”减碳,处理好碳减排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