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刘邦凡教授在第二届“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北戴河国际论坛作主旨汇报

【 发布日期:2025-10-30 】

10月18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北戴河国际论坛在燕山大学召开。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邦凡教授围绕“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安全政策评估”议题作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Q方法科学评估我国生物多样性安全政策,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实施路径。

刘邦凡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深刻改变生态保护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绿色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显著特征。他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亟需融合新技术、新机制与新制度,构建多维度协同的治理体系。

在报告中,刘邦凡教授研究创新性地引入Q方法,通过对32名来自政府、科研、企业与社区等多元主体的深度访谈与Q排序,识别出技术赋能型、制度优化型、社区参与型与市场驱动型四类典型政策视角,揭示出不同群体在保护路径认知上的共识与差异,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在案例实践方面,刘邦凡教授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介绍了“无人机巡护+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立体化监测体系与“生态管护员+科技支撑”模式的显著成效,指出科技赋能可大幅提升保护效率,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立法滞后、执法效能不足、社区参与不充分等问题,报告提出应实施差异化政策路径,分阶段推进技术突破、制度完善与体系构建,并配套资金、技术、人才与评估四大保障机制,力争在2035年前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全面现代化。

刘邦凡教授研究逻辑严密、方法新颖、路径清晰,为新时代我国生物多样性安全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

通讯:邵英伊豪

审核:邓昭

发布:姜学永贺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