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咨政研究 > 正文

我智库核心专家侯满平等在《农民日报》发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24-04-02 】

转载自中国农网2024-04-01 21:55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近期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而发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要有新的内涵,其不仅要有“新”的内容,还要有“质”的关键要素。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中“新”的内涵表征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质”的内涵表征为物质、本质、品质、质量等方面。这两大特质形成新的生产力,也正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动力、手段及重要抓手。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农业新科技、数字化新技术、人工智能新技能等共轭推进并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业态,创新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形成新的“六次”产业,提升乡村“质”的硬核。乡村全面振兴还需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为乡村社会发展及建设提供新的物质支撑及理念指导。同时,乡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赛道的建设,唯有新技术应用、新赛道建设方可为新农人提供更广阔的创业及就业途径和领域。

二、乡村新产业布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核

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基本要素,无产业就无“质”的存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巨大发展,但要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还需要新的高质量的乡村产业持续推动。从乡村农业领域来说,新质的产业需要有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等现代农业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进入,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拓展“农”的边界,引领农科新兴产业及业态的培育与发展;要重点培育数字化、工程化、生态化、营养化及基因化的新农业产业,发展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人造食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食品及细胞工厂等新业态及新产业;涉农新业态不仅涵盖传统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应延伸到生物制造、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

以数智化为特色的高新农业为主,打造为现代人服务的超级“六次”产业航母园区,全国先建设几个典型,以之幅射带动各地区“新质”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

三、乡村建设新模式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形态

乡村建设在国内外已实践了相当长的时期,当前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有乡村建设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我国乡村建设正在经历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及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各地也出现了一些成功典型。总体来说乡村建设新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但其基本要素内容似乎已明晰。现代乡村建设要适应当代人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即当下对“慢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乡村建设既要结合乡村农业生产的特质,又要体现乡村生活的现代性,让乡村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乡村本底,乡村建设要适合现代人对多种层次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需求,要体现乡村悠闲、古朴、自然及和美的乡村田园格局。乡村建设要做到节约环保,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要点,要借助新技术及现代文明,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创新,更好地发挥乡村新优势,为现代城乡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提供新质服务。

四、乡村新管理模式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保障

乡村新管理模式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保障。乡村管理要优化治理结构,实行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乡村基层管理要在扩大民主化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突出社会管理和生产生活服务两大方面,注重党建、经济、服务、文明、卫生、环境、治安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管理。乡村社区要把党组织、当地居民、乡村新农人、乡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协会等共同组织好,为村集体经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康乐及乡村环境建设及发展服务,形成现代乡村管理新模式。

五、乡村新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源泉

高素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及乡村发展的组织原动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全面人振兴需要大量的“新质人才”,包括乡村产业技术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及乡村服务业人才等。国家层面及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吸引各类人才进入乡村工作创业的针对性政策,特别是支持乡村创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并且要有操作性能落实到位,为乡村新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及生活物质条件与环境空间。

作者:侯满平(作者系河北东方学院教授)、刘贵利(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刘邦凡(作者系燕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