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基地,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燕山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燕山大学县域振兴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于11月5日联合举办了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公共政策智库论坛暨“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270多人,其中国内学者主要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宁夏大学、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重庆文理学院、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延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检察风云》杂志社、华南理工大学、张家口开放大学、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吕梁学院、河北海事局、安徽财经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辽宁理工大学、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等单位,国外学者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塞拜疆、泰国、韩国和印度等国的高校、政府和企业部门。
此次会议上,中外学者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新发展格局建构以及行政改革、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耕地保护、治理现代化、普惠金融、数字经济和数字赋能等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一致认为中国数十年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次会议由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邦凡教授,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娄文龙教授,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杨文彬先后主持。在此次会议上,先后有80多位专家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做了会议发言。
会议分为三个阶段,上午8点到12点是主旨报告环节,下午1点半到6点是主题报告环节,晚上6点到11点半是自由发言环节。
在主旨报告环节共7位专家做了报告,分别是: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佟德志教授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与变迁》,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它的内涵是什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那个内涵形成的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它有什么变化?我觉得这个呢,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性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做科研。中国式现代化走过了三个历程,即: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体现在九个本质要求,而且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变与常,常就是传承,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变就是创新,表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
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原主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会长刘万玲教授的《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几点体会》,他认为:围绕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已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把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内需驱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绿色转型等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体制积弊、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深化改革,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二是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改革,有效投资重点是推动重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落地,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补短板建设投资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投资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解项目要素制约。三是围绕激活居民消费深化改革,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消费的环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四是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继续服务业市场开放,稳步推进“制度性开放”,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五是围绕促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决策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微观活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转化制度,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六是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张定安教授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十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顾和总结》报告中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源起:20世纪80年以建设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和许可证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管市场、强调控等名义延伸的审批管理事项,2001年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新时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经过2012-2015、2015-2018和2018-今三个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方位助力政府治理现代化,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大大提升了政府经济治理的能力,二是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大大提升了政府社会治理效果,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机制流程再造、大大提升了政府自身治理效率,四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政府数字治理的效能,五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应用法治思维、大大提升了政府依法治理的水平,六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为全球政府公共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一是不忘初心使命、始终恪守政府职能转变这条主线。要进一步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取向,突破“减量式改革”的线性思维,紧紧围绕职能转变这条主线,牢记建立起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根本目标,把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个基本方向。要进一步厘清政社关系、政企关系、政民关系、社民关系,在行政规制与市场自由、社会自治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创新行使行政审批权,集约行使数据管理权,综合运用市场监管权,全面保障市场主体权,优化社会治理服务权,构建权力与权利边界清晰、国家与社会分权共治、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合法性与有效性并重的行政审批改革理念和思路。二是关注监管全流程、牢牢把握科学配置政府管理资源这个着力点。要从监管机构、职责、人员、财力、技术、平台、能力甚至文化建设等全方面进行谋划和资源配置。要从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的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进行研究和运转衔接。要从政策标准、审核把关、执行监督、服务管理等全流程进行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三是助力政府治理现代化、始终围绕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梳理央地关系、府际关系,明确各方主体的能力与职责空间,理清监管责任边界理清各级监管事权。要研究向基层监管赋能改革和数字技术赋能改革等问题,确保国家行政管理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要在管理体制、职责体系、政府层级、运行机制、技术平台、服务方式、法制保障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的制度性改革成果,全面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北方学院高教所所长李振良教授在《免费医疗赋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探讨》报告认为:健康扶贫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进一步的全民免费医疗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健康扶贫政策逐渐扩展为一定范围内的全民免费医疗政策无疑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能量。健康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也会是制约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主体是“三农”,基础是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较高健康水平是乡村各项振兴的先决条件。免费医疗有利于促进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总体上并不会增加医疗支出(治未病),在原贫困地区实施免费医疗政策,有利于乡村振兴,在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实行免费已有现实基础。对特定人口实行免费医疗,如18岁以下、60以上,可以整体提高健康水平。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金福子教授在《乡村产业振兴下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态势及应对之策》报告中认为:耕地“非粮化”存在多种驱动机制。导致我国耕地“非粮化”问题存在一定发展态势:种粮收益低下、耕作方式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惠农政策乏力,流转制度不足、监管约束欠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耕地“非粮化”整治的双赢之策是:一是调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因地制宜。合理谋篇布局,发掘乡村振兴机遇。提高政策科学性与人本性,广泛吸纳建议,及时动态调整。进行差别管控,杜绝 “一刀切”,划分粮用、食用、农用单元。二是足支撑。精准财政补贴,扩充社会服务。补漏洞:厘清资金用途现状,重新规划资金结构。做加法:盘活各类市场要素,引入套作轮作模式。织网络:构建耕地监管与粮食生产服务网络。三是新动力。应用科技成果,激活新型主体。应用农业科技,构建现代化智慧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四是强约束。严守耕保红线,长效监管执法。国家层面,加强耕保立法,明确执法标准,专项与常态化检查并举,现代化全覆盖监测手段。地方层面,落实执法原则,遵循工作模式,耕地保护奖惩机制,法律政策宣传。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澄清教授在《新发展格局下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报告中认为:人们对“普惠金融”存在种种误区:普惠金融就是“普”和“惠”的金融,“先普及后优惠”,“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就是为了扶贫”,“普惠金融不能是高利率”,“高利率=高利贷”,“普惠金融成本高很难获得商业可持续”,“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没有区别”。事实上,普惠金融体系包括支付、存款、贷款、保险、理财5大支柱,也包括客户保护、客户赋能(金融素养、金融能力、弥合“数字鸿沟”)。乡村治理的原则包括:一是乡村建设起点要高,宁可分阶段建设,不要急于求成,做一件事成一件事,从下而上,发动村民。二是没有想好的,先不随便破坏原来景观,先解决民生和村民文明教育。三是软实力是决定乡村建设的关键。四是乡村振兴,合作经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民宿专业合作社)是“发动机”。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娄文龙教授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未来转向》报告认为:共同富裕的要点一是“富裕”,二是“共享”。住房已成为近年中国居民家庭的主要财富和拉大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住房保障是普遍富裕的重要标志之一,住房保障有益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住房已经成为全体居民的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方面。住房保障有益于经济持续发展,住房既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也是家庭的主要生活支出。住房保障是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自房地产溢价或上涨的出租收益等资本性收入,实际上又进一步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当前住房保障政策的短板是:住房保障覆盖面较低,尚未实现“应保尽保”;住房保障产品的差异性使得财富差距扩大;部分群体被排除在外;空间的不均匀性。住房保障政策的未来转向是: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数量;打通保障性住房产品间的藩篱,实现居住权与住房发展权融合;对住房保障产品的精心设计。
刘邦凡教授在主持会议
佟德志教授在做报告
张定安教授在做报告
刘万玲教授在做报告
李振良教授在做报告
金福子教授在做报告
刘澄清教授在做报告
娄文龙教授在主持会议和做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共13位学者做了报告,即: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杨文华教授《大变局时代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检察风云》杂志社深度报道记者、栏目编辑张宏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故事化传播研究——以〈检察风云〉杂志“法史春秋”栏目为例》;巴基斯坦高等教育部社会学讲师泰巴(Tayyaba Zia)博士《新时代发展与数字休闲(New Era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Leisure)》;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臧誉琪副教授《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域应急协同机制研究》;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佟林杰副教授《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王晓慧博士《“老有所养”视域下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项琳博士《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孟加拉国武宁(Mohammad Wahiduzzaman)博士:《The Spirit of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a:The Rising Dragon (中国二十大精神:崛起的龙)》;泰国格乐大学博士生郭恩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河北海事局经济师杨耀如《聚焦“蓝碳”“金碳”体系构建助推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秦皇岛金色未来培训学校副校长赵雪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吕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宁副教授《习近平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杨文华教授在做报告
张宏羽编辑在做报告
泰巴博士在做报告
臧誉琪副教授在做报告
佟林杰副教授在做报告
王晓慧博士在做报告
项琳博士在做报告
武宁博士在做报告
杨耀如经济师在做报告
赵雪娇副校长在做报告
郭恩泽博士在做报告
李宁副教授的报告
在自由发言环节,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61位博士生、硕士生及其他青年学者做了发言,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全国统一大市场、数字赋能、共同富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国家民族观念、本科教学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新世纪职业教育政策、全过程人民民主、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新时代养老保障高质量发展、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中国政策进程、乡村人才振兴的、“二十大”赋予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公共政策伦理、“一网通办”、网络信息保护、大学生文化自信、农民信息素养、乡村社区居家养老、文明城市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性、人工智能+治理、乡村数字治理、基层数字治理、聚两岸团结力量、大学生精神家园建构、城乡生态融合、政策过程的女性参与、农村科技人才、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大数据赋能、国家治理、碳达峰与碳中和、乡村生态振兴、绿色农业发展、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交通强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公民信息保护、高校学术问责制、反腐倡廉等主题。
杨文彬副教授在主持会议
杨振丽博士在发言(部分发言者图示之一)
高丽敏博士在发言(部分发言者图示之二)
甄悦博士在发言(部分发言者图示之三)
杨紫馨同学在发言(部分发言者图示之四)
通讯:孙雪航,姜学永
审核:彭建交
发布:姜学永,贺春亮